單車


想發的單車推廣文@ptt_bicycle


有鑑於台灣是自行車王國(?)並有著為數眾多的車友(?)
本人秉持著推廣單車的心情向各位針對彎把公路車做個簡單報告介紹
欲提升國人單車概念與良好的單車體驗,拋磚引玉還請各位大大不吝指教
希望各位未來在觀察自己與車友單車時會有一點想法與概念
我不是要強調對或錯,車手體況嗜好與零組件之間有調性配合,
你不知道調性就裝配我會說你錯,但如果你知道了要配就是「個人風格」
這裡不談價錢/品牌/等級,我想討論的是最基本的「規格」

1.車架:a.尺寸 b.材質(鋼管/鋁/碳纖維) c.用途(爬坡型/平路型)
我尺寸指的是虛擬上管,頭管中間水平到座管中間的長度
現在大多車架上管都會微微下傾,量的時候就拿皮尺大概抓一下
身高/長度不負責經驗是 185/58,180/56,175/54,170/52,165/50,160/48
150以下NG,改騎650c會好一點,每個人身材比例柔軟度差異此表僅供參考
車廠因設計關係也不會剛好整數長度,大部分人會抓小一點龍頭還可以微調
車架大很多建議直接賣掉

碳纖維->主流;鋼管->雅痞;鋁->沒錢,雖然是玩笑話不過也帶幾分真實
孰優孰劣比較文交給更專業的高人…

近年很多車廠推出所謂的平路型車架,
拿技安(giant)來說就是propel,而TCR系列就歸類爬坡型
爬坡型強調輕量與剛性,平路型就號稱流體力學平路巡航省多少力云云
互不提到的點是彼此的相對弱項
除了上官網查以外,一些小地方也可以判斷
爬坡型車架的管造型不是方的就圓的很少變化很古典的感覺,上管微下傾
平路型就會做很扁很帥很流線,上管會盡量維持水平
那要買爬坡還平路?我說看哪個造型你喜歡
那些差異平均輸出功率沒有來個250瓦應該分不太出來(普通人通勤大約100瓦)

2.輪組:a.材質(鋁/碳纖維/鋁邊碳板混合) b.板高(不足40mm稱低/反之稱高)
輪組的目標就是又要輕又要強,要馬兒跑代價就是你開始吃草(沒錢吃飯)
鋁邊的好處就是制動力高相對安全,而碳就硬是輕一大截
a跟b有以下排列組合
鋁低框:時下主流偏全能,產品價位齊全,上山下海送禮自用兩相宜
鋁高框:舊時代場地賽產物,重死
碳低框:純大爬坡比賽用,嚴禁長下坡否則下山變出山
碳高框:平路颯爽快意而真正用途是其視覺效果(誤),用過的都回不去了+1
鋁碳低框:沒有這種東西……
鋁碳高框:同碳高框,犧牲一點重量換制動安全
另外要提到LightWeight看起來像碳高框不過輕到沒啥慣性,其實平路不優
我把他歸類到碳低框爬坡用
簡單分輪組也有爬坡/平路型,板愈高愈偏平路+愈帥
如果有人拿高框(>60)爬坡他就是在耍帥不要懷疑

3.傳動:a.齒比 b.曲柄長
變速系統品牌依個人喜好裝配,純討論齒比與車架輪組配合
平路型->平路型車架+高框輪組+53/39大盤+11/25以下飛輪
爬坡型->爬坡型車架+低框輪組+50/34CT盤+11/28以上飛輪
沒意外成車廠組車時都會依這個方向
如果你自組車脫離這方向而不是個人需求/腳力強弱那就需注意
曲柄長基本上是看身高腿長,如果是迴轉型車手會挑短一點(方便迴轉)
重踩型車手會挑長一點(增加力矩)

4.三點組合(龍頭/把手/座管)+座墊
把這三個叫三點組合是個人習慣,
因為這三個東西常放在一起賣,知名廠牌也會一起做
 (註:三點組合,機械用詞,是機械設備常安裝的五金用品
      其三項功能為過濾、調壓、油霧潤滑)
這三個鋁的跟碳纖維差不了多少重量,不過碳纖維比較多造型
龍頭分的就是下傾角度跟長度,依照個人柔軟度更換(愈換愈長是正常的)
把手分把型(小彎/人體工學/大彎/古典)與寬度(與肩同寬),
這個可能要很難知道適合的把型,大部分成車小彎把一直用也就習慣了(?)
座管<- br="">座墊<- br="">
最後教大家如何看車分辨這個人是個pro,或讓自己像個pro
就算全車一級配備但這些小地方是騙不了人的
1.誰都別想裝龍頭墊圈,誰都別想。
2.12cm以上,傾角-10度以上的長龍頭
3.25t以下的飛輪。勇腳表示連21t都很久沒用過了
以上三點做到請受我一拜 <(_ _)>

祝大家騎車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