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自從離開學校之後,我幾乎沒有與任何同事討論過板上的議題或想法
原因通常是我無法得知對方的討論與辯答意願,
有時會帶過看反應,不過絕大多數都不是很感興趣的樣子
幾個月前來了一個新倉管,40歲未婚
因為前陣子的洪案,閒聊中我發現他對社會制度哲學佛學方面都有涉略
(他對佛的解釋與我約八成以上相同)
且本身論點也結構明確,簡單講我感覺他也是求知欲強的人且樂於思考
遇到可以互相交流的朋友,實在難得
最近話題是「自大的人」,這很常見,任何團體都少不了
比較錯愕的是他也把我歸類是自大的人,
(我解釋我不會/不想遮掩我的弱項也不會/不想減少我在某項能力上所能放的光亮
我認為同花順就是大於full house,客觀的事實是存在,不需壓抑就讓它自然發生
而他覺得謙虛是必須的,從各面項來看謙虛是很穩的做法(這說法我同意)
雖然我態度不算自大,但「不謙虛」對他而言就算自大 )
我們討論自大的產生
我以前聽過一個論點是「高峰經驗」我個人是認同
有理論說喜歡咬指甲的人(例如我)是因為幼兒時期的口腔期不滿足而造成
而在青少年階段時會「需要」得到一段「高峰經驗」,
一種在某項事物上鶴立雞群,在同儕中得到認同,站在高處的感覺體驗
如果這時期這經驗沒有被滿足,那在未來就會不自覺的營造/渴望/追求這種經驗
而造成自大的心態
我舉例比例來講(其實沒統計只是我感覺),
前幾志願的高中生,在往後生涯自大的心態會較少,自信的狀態會比較多
因為這時期的高峰經驗他們被滿足了,而且整整滿足了三年
已經得到過的東西,也就不會再如此汲汲營營,故自大心態降低
而非名校的學生,只好轉往其他方面「追求」高峰經驗,有時成功有時不
若之後又無適當調節(如思考哲學議題)的話,就會產生程度不一的自大狀態
我提出後他很是認同,他沒打算再提出其他論點,也許還需要時間蘊釀
今天晨間會談就結束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